Copyright ? www.www.scmagazin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地熱能、海洋能、小水電、化工能(如醚基燃料)、核能等。
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等。
聊城市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園、青島市新能源汽車集聚區、青島市氫能產業園、煙臺市山東省海陽核電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煙臺市中國北方風電母港、淄博氫能產業示范園區、淄博市軍民融合國防動力電源產業園、泰安市泰開智能輸變電產業園等。
?2022年,全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5萬億元,同比增長9%以上。
育成1個千億級產業集群,5-6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初步建成競爭力強、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新能源產業體系。
實施強鏈補鏈專項行動。緊貼各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統籌布局,突出重點,聚焦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光伏發電裝備、核電裝備、氫能裝備、儲能裝備等六大產業鏈,精準繪制產業鏈圖譜,形成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主要配套企業、補短板突破環節、鍛長板重點領域等系列清單,構建“1張圖譜+N張清單”的產業發展路徑,推動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創新“領航+骨干”合作模式,引領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聯動協同發展。立足打造“國和”等先進三代核能基地,推動國家電投核能總部、中核山東區域總部實體化運營。圍繞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較為薄弱的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海上風電主機、氫能及燃料電池核心裝備等,精準招引一批“填空型”企業和“補充型”項目。重點推動吉利欣旺達動力電池制造、上海電氣整機制造、億華通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生產制造等項目開工建設,全力推進一汽解放新能源輕卡基地、明陽智能200臺8-15MW整機制造項目、東德實業氫燃料電池羅茨式氫氣循環泵研發及產業化等項目建成投產。
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突破。按照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原則,聚焦氫能、儲能等重點領域,引導和支持優勢企業單位加強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技術攻關。持續推進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等領域科技攻關力度,實施電能質量治理裝備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氫能電源系統研發、新型鋰電池包的熱管理關鍵技術研發等8項重大產業攻關,形成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加快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通過績效評價等舉措,加強省級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新能源領域創新平臺建設,高質量推進山東能源研究院建設,盡快打造成為集前沿技術研發、人才集聚培育、優勢產業育成和科技創新服務為一體的國際水平新型研發機構。聚力建設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培養、科研創新試驗、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重大成果輸出平臺。
全力推動項目落地。用好重點項目督導服務平臺資源,集聚優勢資源、集中人員力量,強化主動服務、強化綜合協調、強化督促指導,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加快推進山東精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英利集團有限公司高效異質結光伏電池項目、青島寶鑒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大型海上風電產品配套能力提升項目等60個省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完成年度計劃投資180億元。健全完善重大項目庫管理。建立動態管理、月報調度征詢制度,重點推動大金重工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全產業鏈項目、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廠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青島美錦氫燃料電池商用車零部件生產項目等25個產業重大支撐項目建設,定期動態調整,提高在庫項目質量。
?持續做強“雁陣形”產業集群。推動新能源產業向產能利用充分、配套體系完善的地區集聚,指導相關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集群,重點推動青島、煙臺、濟寧、泰安、德州、聊城等6大新能源產業“雁陣形”集群發展。立足我省氫能產業發展基礎,聚力打造以濰坊、淄博為龍頭的燃料電池及關鍵材料產業集群和以聊城、濟寧為龍頭的燃料電池整車及氫能制儲裝備產業集群,支持棗莊建設鋰電產業集群,年度新培育1-2家儲備集群,爭取入選納庫。2022年年底,新能源產業“雁陣形”集群年營業收入力爭達到35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800家,重點骨干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達到5%左右。構建完善領軍企業培育體系。引導資源集聚,持續培育壯大一汽解放、山東核電、格瑞德、雙一科技等新能源產業領航型企業,年營業收入總額達到600億元。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合力培優工作機制,優選新能源產業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潛力企業,建立重點培育庫,強化財稅、資金、土地、技術、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動潛力骨干企業盡快成長為領航型企業。
?打造一批高端綠色低碳產業園區。加快青島市新能源汽車集聚區、青島市氫能產業園、煙臺市海陽核電裝備制造工業園區、煙臺市中國北方風電母港、淄博氫能產業示范園區、淄博市軍民融合國防動力電源產業園、泰安市泰開智能輸變電產業園、聊城市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園等重點園區建設,加強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大對園區重點企業、重大項目、人才招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形成“領軍企業+產業集群+特色園區”協同推進模式。鼓勵新能源產業園區建設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力、新能源園區交通、氫能熱電聯供等清潔能源綜合應用系統,試點建設新能源綠色低碳產業園區。
?挖潛提升品牌價值。圍繞研發創新、設計創意、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提升產品附加值和軟實力。依托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重點培育山東核電、臺?,斉瑺?、大金重工、巨濤、濰柴新能源、中通客車、東岳未來氫能、火炬、泰開、瑞福、奧揚科技、冰輪環境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挖掘“專精特新”,培育“單項冠軍”,形成一批技術先進、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新品牌。著力打造產業地標。指導相關市結合產業基礎和發展布局,建設中國氫谷(濟南)、東方氫島(青島)、“國和”先進三代核能基地(煙臺)、中國北方鋰電之都(棗莊)等具有鮮明特色和集聚實力的產業“地標”,提升我省新能源產業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
?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以我省海上風電基地、海上光伏基地、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一體化基地、核電基地等開發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裝備產業,實現就地就近配套、融合聚集發展,提升產業本地化率。放大試點示范引領作用。啟動首批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第二批新型儲能示范項目,推動新能源場站合理配置儲能設施,支持棗莊儲能產業基地項目建設,不斷提升氫能及燃料電池、新型儲能裝備科技研發和裝備制造水平,形成先發優勢。積極爭創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推廣CCUS、柔性輸電、液流電池等50項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
?完善“互聯網+”充電設施建設。推動山東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與充電運營企業平臺信息共享,實現全省電動汽車充電“一張網”,2022年年底,全省公共、專用充電站保有量達到6000座以上,各類充電樁保有量達到14萬臺以上。構建城際交通氫能加注網。堅持“車站聯動”,在氫氣資源豐富、應用場景成熟的區域,優先布局建設加氫站,依托濟青高速服務區,建設高速公路氫走廊。2022年年底,全省累計建成加氫站30座,日供氫能力達到2.8萬公斤。
?發揮新能源產業專班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突出重點項目建設、“雁陣形”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培育、重大產業攻關,進一步完善省市縣三級貫通的協調推進機制,建立工作臺賬,明確預期目標、責任分工、工作措施、完成時限等,定期調度和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支持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提升居民小區充電基礎設施覆蓋水平;支持氫能混合場站建設。
?強化工作督促和業務指導。建立報告評估工作機制,各有關市及時跟蹤監督、按期報送重點項目、重大產業攻關、重要園區建設工作進展,定期對行動計劃實施情況開展督導評估,抓好評估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
? 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
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山東省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 、東營高性能復合材料 、龍口市工業鋁型材產業示范基地 、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威海碳纖維產業園 、山東陽谷祥光生態工業園區等。
?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材料,推廣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與典型應用,形成一批先進的自主核心技術。重點新材料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5%以上。2022年,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00家左右,累計達到約2600家。
?2022年,全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5萬億元,同比增長9%以上,總體實力保持全國第一方陣。
健全完善省市縣一體化推進模式。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溝通協調、強化調度管理,推動形成省級統籌協調、市級跟進指導、縣區深入落實的協同工作格局,凝聚強大工作合力。精準繪制產業鏈圖譜。聚焦新材料重點產業鏈,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動態更新完善“1張圖譜”和“N張清單”,精細化、精準化掛圖作戰,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快實現重大突破。開展“專精特新”企業融鏈固鏈行動。精準組織對標學習、現場調研等交流活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促進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和重點產品配套適用,帶動全鏈條優化提升。
大力推動重大項目建設。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保障機制,加快推動山東國瓷年產15000噸車規級MLCC用電子陶瓷材料等50個省重大項目、聯泓化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醋酸乙烯聯合裝置等109個省優選項目、美瑞新材料年產20萬噸彈性體等39個省“雙招雙引”重點簽約項目建設,確保2022年完成投資500億元。持續抓好項目策劃儲備。以補鏈、延鏈、強鏈為導向,深入新材料重點企業、重點地區謀劃對接,挖掘、儲備一批補鏈、延鏈、強鏈的大項目、好項目。廣泛協調投資機構、科研院所、高端智庫等資源,強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對接匹配,加快推動項目落地啟動。推動數字化賦能增效。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新材料產業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鼓勵新材料重點企業、數字化服務商、第三方機構等聯合打造專業化、特色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征集發布一批“工賦山東”場景需求。大力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實施一批新材料智能化技改項目,創建一批國家、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
加快培育產業集群。聚焦打造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堅持梯次發展、協同發展原則,加快淄博、煙臺等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強優勢、濱州高端鋁材等“雁陣形”產業集群拓規模、泰安綠色建筑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出精品,2022年再培育建設一批產業集群,打造大中小集群優勢互補、協同融合發展新格局。塑優培強龍頭企業。依托省新材料領軍企業庫入庫企業,針對性加強指導支持和漸進提升,打造一批以創新引領驅動、行業領軍先導、高端人才集聚為特征的領航型企業。重點抓好圣泉集團、路德新材料、宏橋新材料等22個“雁陣形”集群領軍企業發展,2022年營業收入達到5300億元。用好省級支持高質量發展獎勵資金,遴選不超過10家經濟效益好、創新能力強的重點新材料企業予以支持。
持續完善創新體系。加快圍繞新材料重點細分領域,培育建設一批省技術創新中心、省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探索建設具有我省特色的主干材料體系。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行動,推動新材料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量質”雙升。加快關鍵技術突破。發揮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產學研深度融合工作機制,協同推進新材料創新發展。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持續發力,通過省重點研發計劃加大研發部署力度。跟進抓好萬豐鎂業高導熱鎂合金材料等25個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產業攻關項目實施,加快解決關鍵共性問題。實施新材料創新應用示范工程。遴選發布30個以上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和創新成果,引導新材料企業加快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和科創平臺建設。舉辦第三屆山東省新材料產業化成果對接會,組織一批新材料領域最新科技成果集中簽約,加快轉化落地。
?大力推動產融結合。積極對接國家和省各級新材料基金,用好“齊魯企舞”路演基地,全年組織舉辦4場以上新材料領域投融資對接活動。鼓勵采用股權投資、技改貼息、保險補償等方式,精準支持一批新材料優質企業和項目。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發揮省留學人員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向海外積極推介重點企業人才需求,創新開展“海聚山東”新材料產業企業專場線上招聘活動,暢通用人企業海外聯系渠道,為用人單位引進海外急需緊缺人才提供服務。創新開展培訓競賽活動。組織舉辦山東省首屆新材料產業創新訓練營、第二屆新材料產業智能制造大賽、第三屆新材料產業創新創業大賽,遴選20個以上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獲獎項目,助力培育一批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創業團隊和具有核心創新能力的高成長性企業。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持續實施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通過企業投保、財政補貼的方式,推動企業開拓初期市場,形成良性循環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推廣示范一批重點產品。及時跟進掌握重點新材料產品推廣和供應情況,更新修訂2022年度《山東省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發布推廣200種技術先進、應用高端的新材料產品。積極開展對接交流活動。組織重點企業參加第六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山東制造”自主品牌推介等展覽活動,推介一批重點新材料企業和產品,進一步擴大我省新材料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強化品牌高端化培育。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鼓勵支持新材料企業申報制造業高端品牌培育企業。充分利用“好品山東”等各類展覽展示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等渠道,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擴大市場占有率,以質量品牌助力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新材料重點企業對標國際標桿,樹立一批質量標桿和品牌,引領企業品牌高端化。加大認證推廣力度。積極推動國家新材料認證制度落地實施,組織開展認證制度宣傳推廣和培訓教育活動,指導企業利用認證手段提高企業管理和產品質量水平。推動新材料領域開展“泰山品質”認證,實施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及綠色產品認證,提升新材料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檔次。提升標準化和計量檢測水平。深入落實國家新材料標準領航行動計劃,積極推動我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上升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提高新材料領域“山東標準”水平。進一步提升關鍵材料的檢驗檢測能力,加強新材料領域計量測試中心建設,不斷提高新材料檢驗檢測機構的技術和水平。
?進一步發揮新材料產業專班牽頭抓總作用,持續完善“6個1”推進體系,突出主責主業,強化主動服務、強化綜合協調、強化督促指導,狠抓重點任務落實,及時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用好用實各部門政策資源,促進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效對接,統籌推動全省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
?鼓勵通過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等措施促進國產新材料應用。統籌國家和省首批次新材料保險補償政策,積極支持企業創新產品推廣應用。鼓勵新材料相關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充分發揮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共同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
?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鼓勵協會、聯盟等社會組織加強能力建設,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通過委托開展工作、政府購買服務、協助搭建平臺等方式,加大對協會、聯盟的支持力度。完善專家智庫建設,調整充實組成人員,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決策參考,為企業提供高質量咨詢服務。
?圍繞新材料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創新平臺建設、產融合作等方面,充分調動省內外各類媒體資源,及時總結先進經驗進行宣傳報道,樹立典型標桿,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向全省、全國推廣。
Copyright ? www.www.scmagazin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山東省國際投資促進中心
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